如果说命运是一场发牌游戏,那庞众望最初拿到的,几乎是一手谁都不愿接的牌:
父母残疾、家境赤贫,自己还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。
“清华”这两个字,对那时的他来说,遥远得像天边的星辰。
可就是这个曾在煤油灯下写作业、靠捡废品凑学费的男孩,如今却坚定地站上了清华大学新生的讲台。
他用五分钟脱稿演讲,平静而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来路——
没有卖惨、没有诉苦,却让屏幕前成千上万的网友湿了眼眶,也让整个学术圈为之肃然动容。
1999年,庞众望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偏远农村。
这个家,从一开始就比旁人艰难太多——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,母亲因截瘫常年卧床。全家靠低保和亲戚偶尔的帮助勉强维生。
从小,他就学着帮妈妈翻身、擦洗、喂饭。对这个孩子来说,“照顾一个家”不是选择,而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六岁时,他又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。
母亲庞志芹摇着轮椅,挨家挨户去借钱,哪怕摔下山坡也咬牙坚持——她绝不能放弃儿子活下去的希望。
村里人虽心有不忍,却也无力持续相助。妈妈总对他说:“你是我们家的光。”
这句话,庞众望一直牢牢刻在心里。
为了减轻家里负担,他放学后就背着编织袋沿路捡瓶子、卖废品。作业本、钢笔芯、书本费……全靠他一分一毛攒出来。
当同龄人在玩耍打闹,他默默走过河沟、集市、马路,低头寻找每一个可换钱的塑料瓶。
可他从不叫苦,也不抱怨。
因为他比谁都清楚:只有读书,才能把走偏的命运,一步步扳回正轨。
中考,他拿下全县第一;
2017年高考,他以684分(获农村专项计划加分后总计744分)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,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。
那一天,妈妈笑得格外欣慰——这个靠低保生活的家,终于真正迎来了那束照亮未来的光。
初入清华时,庞众望也曾感到格格不入。
身边不乏家境优渥、资源丰富的“天之骄子”,而他除了努力,几乎一无所有。
但他没有退缩,反而更坚定地投入到学业中,用拼搏回应现实。
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去图书馆自习,深夜十一点才离开实验室。
他的专业课平均分超过92分,实验报告常被当作范本展示,《精密仪器设计》更是考到年级前五。
除了学业,他也积极参与“乡村振兴支教计划”,曾远赴山东山区支教。
白天教语文数学,晚上熬夜备课,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买绘本。但他总觉得,自己还能做得更多。
直到大三参与科研项目,他才真正找到方向。
从2022年起,他投身“光网络信息感知”技术的研发,带领团队连续奋战400多天。
仪器频繁失灵、方案屡次推倒重来,压力大到几近崩溃,但他从未言弃。
为调整一个参数,他能在实验室连续坐上十小时;为排查误差,他通宵查阅文献、反复验证。
这份执着终于换来突破——他们的技术成功应用于高铁轨道监测,精度高达0.1毫米。
他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,科研能力备受认可。
他不仅改写了自身的命运,更真正开始用技术影响世界。
2025年8月,庞众望被评为“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”,站在央视的颁奖台上。
颁奖词中写道:“名字里写着责任,步履中充满力量。”
所有光鲜背后,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孤寂与坚持。
可最让他遗憾的是,那个最想与之分享荣耀的人,却未能到场——
2020年,他的母亲因病离世,年仅48岁。
那位曾摇着轮椅为他借医药费、陪他走过最艰难岁月的母亲,没能等到他功成名就的这一天。
他将所有的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,继续走在科研的道路上,背着过往的光,走向更远的远方。
8月18日,《人民日报》专访了庞众望,高度肯定了他从寒门走向清华、又以科研回馈国家的坚持与信念。
他被誉为“寒门学子的希望”,更被称为“科研报国的代表”。那一天,他的故事再次刷屏网络,无数人为他鼓掌、落泪。
可谁也没想到,仅仅八天之后,他又一次打破了人们的想象。
8月26日,在清华大学迎新典礼上,庞众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站上讲台。
没有稿子,全程脱稿;没有煽情,句句扎实。
他没有重提过往的苦难,而是真诚分享如何面对失败、如何找到热爱、如何坚守科研理想。
他说:“清华足够大,足以承载每个人的可能——但路,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。”
台下坐着新生、教授、甚至院士,而他从容自信,没有一丝怯场。
演讲结束,掌声久久不息。视频传至网络,播放量迅速破亿,话题持续发酵。
许多人感慨:“刚被《人民日报》点赞,转眼又用实力征服清华!”
短短八天,庞众望再次让全网肃然起敬。
媒体争相采访,他却依旧平静如常:
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。”
没有华丽辞藻,只有沉稳担当。
有人称他“寒门贵子”,也有人试图神化他,谣传他捐出全部奖金——却被他亲自澄清。
他拒绝被消费,也不愿被冠上“感动符号”。他说:“我不需要同情,更不要虚假的崇拜。”
如今,已是读博第三年,他依然每天扎根实验室,持续推进项目攻关。
他的技术正应用于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领域,他的经验也照亮更多学弟学妹的前路。
庞众望还牵头组建“寒门学子互助会”,切实帮助那些像他曾经一样迷茫的年轻人。
他被家乡聘为“智库专家”和“文旅大使”,一次次返回沧州演讲。
曾经那个靠低保生活的孩子,如今已成为无数家乡孩子眼中的光。
他不是神,也不是奇迹。
他只是用成千上万个日夜,把名字中的“众望”,一步步变成了现实。
没有空喊口号,不曾等待拯救——他只是安静而坚定地,把每件事做好,把每一步走稳。
从捡废品换书本,到手握多项专利;从在母亲病榻前立誓,到成为科研中坚——
庞众望,真正把命运发给他的那手“烂牌”,一张一张,打出了最漂亮的胜利。
写在最后
如今的庞众望,早已活成了母亲曾期盼的模样。
这一路走来,他靠的从来不是天赋异禀,而是每一次跌倒后的咬牙坚持、无人看见时的默默努力。
真正的“不负众望”,从来不需要响亮的口号。
它藏在每一个早起的清晨、每一页写满的笔记、每一次失败后又重启的勇气里。
我们也许成不了庞众望,但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光。
只要还在向前走,你的每一步——都算数。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