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会儿河内的街头真是乱得很。卡车,一辆接着一辆,涌进加拿使馆、法使馆、各色建筑前头就停满,卸货、装箱,来回折腾。谁看都不自然。都在问怎么回事,谁也不肯明说,街头气氛一下子变了。有个法国记者一句话,大家背地里传,说是要撤了,说大事要发生。真没人太敢确定,但感受都在那儿。
越南那会儿刚把美国赶出去。满世界吹,抗美胜利,南北统一,年轻人穿着军服走在街上特别自信。转过去又进了柬埔寨,把红色高棉打了个落花流水。一个新兴的小霸主味道就出来了。可北边边境,像酝酿着很难说清的事儿。消息到处有,要么是中越关系恶化,要么说华侨受欺负,很多人也开始往云南广西那个方向张望。
真要说两国关系,最初不这样。抗法、抗美本来中国帮了大忙,从枪支弹药到医生、顾问,什么都给。北京文件说得很明白,就是勒紧裤腰带支援越南,家里日子艰难,也得把东西送过去。中国那时候苦,但帮越南真不打折。
变化出现在七十年代尾巴上。越南越来越靠苏联,和苏联签军事互助条约,不仅是对朋友承诺,直接步了战略同盟步子。中国这边刚和美国建交,对外关系布局新一轮盘棋。两边信任一点点消耗,完全不留余地。最要命的,越南边境政策激进,驱赶华侨,边防武装挑衅,广西云南边民常听见枪声,家门口时不时冒火光。越南国防部长话里透着硝烟,“我们准备好打一场战争”。敢这样说,谁听了都明白是什么意思。
媒体消息一波接一波,各种内部报告到了北京。最关键一份,边境部队侦查最新情况,越军高平、谅山一带集结四万士兵,坦克、重炮部署都拍得明明白白。新工事修了又修,完全不是平常巡逻的架势,就是备战。
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开会,话说得不多,“让人家明白,欺负中国是要付代价的”。铁了心,决心要硬。两天后,前线部队行动。广西、云南同时展开,大规模越过边境。指挥官许世友、杨得志都上了前线,部分部队直接用老兵。指令挺明确,“坚决打下去,但不越界一步”。
高平那儿地形怪,山多、壕沟多,易守难攻。越南那边防御挺强,坦克壕、地雷、炸点排得密密麻麻。结果中国部队并没和正面死磕,反而分兵从莫隆、东溪穿插,形成包围。一支坦克连强行翻越山路没人觉得是正常操作,最后出现在高平城东,直接打破防线。越军没想到这一点,守军师级单位一下子崩溃,24小时不到,不仅城南失守,残兵跑出去的不到三成。谅山情况差不多,中国部队炮火很猛,阵地一天换三手,最后是强渡奇穷河,把谅山南部弄了下来。
越南国内那段日子很不安定,全国总动员,年轻人被拉去战场,河内防空洞又开放,小学开始上战争课,机关都搬了地下室。外界以为中国部队会一直南进,结果突然传撤军消息。有人看不懂,胜利在手为啥停下来。可政策一直都很直接,自卫反击,目标打到就撤,不抢越南土地。这不是临时,战前就定了。
但撤退前,军事基地、交通枢纽和后勤设施,部队做了全面清理,桥、公路、弹药库破坏不少。意义本就明确,短时间里越南没法搞大规模反击。战争不到一个月,部队撤回边境。数据公布,中方投入二十万兵力,越方三十万以上。越军损失惨重,主力部队、装备几乎伤元气。倒是苏联那边没动作,口头支持,实际忙自己的事,阿富汗局势乱成一团,腾不出精力管越南。
战后有一阵双方关系持续紧张,边境还偶有小冲突。到九十年代才恢复外交。广西、云南民众那十几年日子难过,夜里有警报,经济建设推不动,边境像个伤口。
但有一个变化,越南低调了许多,南海边境主权声音不再公开叫板。中国实力、决心摆在那里,也没人再敢轻易试探底线。不少历史学者点评,越南那次战争转折,不只是军事输赢,很多意义都留在两国关系里。
真实信源来自:
叶永烈,《邓小平时代的战争》,中共党史出版社
陈辉,《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》,解放军文艺出版社
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实录(1979)》,军事科学出版社
王树增,《战争与和平:中国对外战争纪实》,人民出版社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