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临床上,不少家属会发现,卒中(中风)患者安全度过急性期后,却像变了个人:以前开朗爱笑,现在却情绪低落、兴趣寡然、容易烦躁哭泣;记忆力大不如前,反应迟钝,交代的事情转眼就忘。请注意,这绝非简单的矫情或自然衰老,它们很可能是卒中带来的二次打击——抑郁与痴呆的明确信号。
今天是世界卒中日,心理睡眠科专家和大家聊聊卒中康复中容易被忽视的两个问题: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痴呆。
指导专家:
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睡眠科 侯乐
卒中,俗称“中风”,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。它是我国成年人致死、致残的首位原因,具有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。
中医认为,脑为“元神之府”,需要充足的气血来濡养。卒中本身就是一次剧烈的“气血逆乱、痰瘀阻窍”。这个“瘀堵”不仅发生在肢体经络,也会蒙蔽我们的“心神”。
●卒中后抑郁,多属“郁证”范畴。
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;心主神明。气血瘀滞会导致肝气不舒,心血亏虚,从而出现情绪低落、失眠多梦、肋肋胀痛等一系列表现。
●卒中后痴呆,则与“健忘”“呆病”相似。
“脑为髓海”,瘀血阻滞,清阳不升,髓海失充,神明自然失用,出现记忆力减退、反应迟钝等。
因此,我们的治疗绝不能只盯着肢体,必须 “心脑同调” 。通过益气活血、化痰通络来改善脑部气血供应,同时用疏肝解郁、养心安神的中药(如逍遥散、归脾汤等加减)或针灸(取百会、神门、太冲等穴)来“打开心结”,从根源上改善情绪和认知。
对于卒中后痴呆的康复,我们特别强调“整合性”干预。这意味着不是单一地训练记忆力,而是将认知、情绪、感官、运动整合起来。
比如,我们巧妙融入音乐治疗。选择患者年轻时熟悉的红色歌曲或经典老歌,能有效唤起积极记忆,稳定情绪;节奏平稳的乐曲能调节呼吸、心率,改善焦虑和睡眠;甚至让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进行简单的拍手、踏步,这本身就是对注意力、协调性的绝佳训练。音乐就像一剂“心药”,能温和地激活大脑不同区域,起到“调神益智”的独特效果。
卒中的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方法的“长征”。如果您发现家中的卒中康复者出现明显的情绪、睡眠或记忆问题,及时进行专业评估与干预,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,帮助家人更好地回归生活。
【供稿单位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温柔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影子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