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,公安部原政治部主任施义之被中组部召去谈话。那时“四人帮”刚刚被粉碎,许多干部因牵涉其中纷纷被审查,前来接受调查的人络绎不绝。施义之自认为与“四人帮”毫无瓜葛,却依然遭受审查,甚至被告知“你的问题很严重”,这让他感到一丝不祥的预兆在心头升起。
施义之生于1917年,21岁时投身革命,从此在抗战战场上奋勇作战,屡建战功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力量,为国家建设贡献颇多。建国初期,他被任命为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,凭借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赢得了广泛认可。
到了1960年代,随着罗瑞卿离开公安部,部门日常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为了尽快稳定局势,组织决定从军队调来一名可靠干部接手重任,而施义之正是这位被看中的人选。初闻调令,他心里颇有抵触,但面对上级命令,只能无奈服从。
1966年,施义之正式来到公安部任政治部主任。面对全新而复杂的工作环境,他感到迷茫和不适应。幸运的是,他遇到了当时主持公安部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开国少将李震。两人因相似的经历迅速成为密友,工作配合也日益默契,形成了坚实的合作关系。
展开剩余69%然而,1973年李震突然去世,在公安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。作为一位正直的高干,怎么会死在机关大院的热力管道旁?施义之第一反应便是怀疑有人害死了李震。在那个动荡特殊的年代,许多老干部遭遇非正常死亡,他坚信李震同样是被害。
李震去世后,施义之掌握了公安部大权,出于友情和责任感,他决心查明真相。然而,多次调查结论都是自杀,尽管如此,施义之仍不相信。他认为自杀说法漏洞百出,疑点重重,决心继续追查。
此时,公安部内流传风声,有人目击李震与两位副部长激烈争吵,怀疑其中存在报复杀害的可能。此事引起中央高度关注,周总理亲自指示重审此案,还将两名副部长带走调查。但最终结论依旧是自杀,这令施义之极为难以接受。
不甘心的施义之决定亲自查案,但他并非专业侦查人员,经验不足,只能摸索前进。他将最大嫌疑锁定于桑和刘复之两人,利用职权召开千人大会对他们进行批斗。大会上虽然名义是揭发,但多是随波逐流,揭发内容掺杂水分,于、刘二人被推至风口浪尖,背负了不少罪名。
无论施义之如何努力,案件始终没有突破。中央最终给出的理由是李震因巨大心理压力自杀。施义之的激进行为也差点导致两位副部长被冤枉,这反映出他性格中那种过于执着、一根筋的特点,未能灵活领导公安部门。
1976年“四人帮”倒台,许多受冤屈干部陆续平反,施义之作为公安部重要领导,自然也参与了这场平反运动。但没想到,有一天他自己也被审查,中组部领导甚至称他问题严重。
施义之承认曾犯工作错误,但他认为并非严重到反革命的程度。然而他想得太简单。经过长达八年的审查,最终被定了五大罪状,遭开除党籍和军籍。晚年生活十分凄凉,每月只有一百多元生活费。1995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78岁。
施义之的错误不仅在于参与了冤假错案,更因得罪太多人,才会遭遇“墙倒众人推”的局面。由此可见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所有因果关系都清晰可循。
(参考资料:《党史博览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