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10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47届东盟峰会,很多人都在关心莫迪为什么没到现场——官方说他得忙比哈尔邦的选举,只是网上参与了东盟-印度峰会。
不过,挺少有人注意到,印度在峰会的商讨里搞了个暗招:早前美国刚加了50%的关税,逼印度停止进口俄油,这会儿印度却和东盟达成了《东盟-印度货物贸易协定》的关税突破,先把71%的关税项目给放开了,悄悄对冲了美国的施压。
峰会现场:人没来,事没停
这次东盟峰会的标语是“包容性和可持续性”,主要目标就是把东盟共同体搞得更大更强,刚迎来了东帝汶,成了第11个成员国。不过印度那边就有点心不在焉,莫迪根本没去现场,似乎一点都不怎么热衷。
官方倒是说莫迪忙着比哈尔邦的选举宣传,反对派却抓住这个不放,直指他担心遇到特朗普——毕竟,两人之前说好要见面,结果因为莫迪不参加,会议也就泡汤了。
最终只好让外交部长苏杰生带队撑场面,莫迪就在26号晚上用视频露了个脸,反复强调“东盟对印度太重要”,这话说得挺满场。
别以为印度只是嘴上功夫,戏码真正在谈判桌底下展开。经过快一年的《东盟-印度货物贸易协定》(AITIGA)审查,终于迎来了突破的那一刻。
印度商务部长说了,过去两个月在市场准入上遇到的那些问题,差不多都搞定了。
现在两边差不多把新关税的事情定了下来:印度放宽了71%的关税项目,意思就是大部分商品要降关税,连一些东盟国家都比这更大方。
虽然达成了某些共识,但分歧还没完全消除,东盟打算慢慢推进,搞个几年分阶段的自由化,印度却着急想赶紧敲定。下一次谈判定在11月,能不能达成一致,还得看双方能不能达成妥协。
说真格的,印度现在这么着急也不是没原因。2023到2024财年,印度和东盟的贸易额大概是1208.7亿美元,进口占了796.7亿,而出口只有412亿,结果就出现了384.7亿美元的巨额逆差。
更让人烦心的是,许多东盟的商品其实就是“穿了中国衣裳的货”,在东盟那边组装一下,然后拿原产地证书,利用协定的低关税优势进入印度市场,结果印度本土厂商早就对这种情况怨声载道了。
背后推手:美国的巴掌太疼
印度这阵子“向东转”的势头,完全都是被美国关税那杆大棒推出来的。
今年8月,特朗普一声令下,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25%的基础关税,还在此基础上额外加上惩罚性费用,特别针对汽车零部件、药品、纺织品这些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。
这一击打得有多重啊?印度四分之一的出口都指望着美国呢,到了九月份,对美出口居然直接暴跌了20%,四个月下来,累计下降差不多快40%。
就海鲜出口企业而言,40%的订单都是对美的,关税一上调,成本一下子就升了不少,但订单量却缩水了三成。印度海鲜出口商协会急得直跳脚,专门写信给政府,吁请把海产品列入谈判清单里。
其实,矛盾的源头还是俄罗斯的石油。特朗普每天都在拿这事做文章,声说印度购买俄油就是“帮俄罗斯”,逼着印度减产,否则就会维持高关税。
可印度哪答应得了呢?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石油消费大户,自己生产的油只能满足14%的需求,剩下的89%还得靠进口。
到2025年前九个月,印度每天大概从俄油买170万桶,占整体进口的35%到40%,十月上半月的时候,这个数字还涨到了180万桶,按每天算的话,能省下1440万美元。
传来点好消息,美国和印度之间的沟通似乎有了点眉目:美国准备把关税降到15%到16%,印度也可能增加美国玉米的进口额度,同时还答应会逐步减少从俄油的买入量。
不过印度态度挺硬的,死活不承认会减少俄油进口的事,两边就这么僵住了。
破局办法:撒网找备胎
换个角度来看,美国那压力反倒把印度的“求存心”给激发出来了,“向东看”不再只是空喊口号,而是真刀真枪地在铺路。
得把东盟这块地盘守稳了。虽说有点贸易逆差,但好在市场规模大,而且挺靠谱。
印度出口的石油制品和矿产在东盟那边挺吃得开的,要是把非关税壁垒给排除掉,比如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,农产品出口肯定能更上一层楼。
眼下,海鲜、纺织品这些被美国关税压得喘不过气的行业,都盯上了东盟这块“救命稻草”,大家都希望协议早点敲定,好拓展一下市场空间。
不只朝东,印度这阵子也在往西边拼命。7月刚签了个自由贸易协定,优势不少:印度有99%的商品可以零关税进入英国,像纺织品、水产品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直接受惠,之前对英国出口的10%关税也逐渐取消了。
英国那边也见红,威士忌的关税从150%先降到75%,十年后再降到40%,两边还说要争取吸引49亿英镑的投资,估计今年就开始实施了。
跟欧盟的谈判也在赶紧推进呢,十月刚刚结束了第十四轮,60%的部分都达成一致了,就盼着年底之前能有啥大突破。
除了这些,斯里兰卡、新西兰、智利这些国家,印度也没闲着,都在商谈自由贸易协议呢。
尼赫鲁大学一位教授说得挺实在:这不是要跟美国撕破脸,纯粹就是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,万一美国再翻脸,至少还有其他靠山撑着。
结语
这次印度的做法,归根到底也算是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的一种“自救”办法吧。依赖别人不如依靠自己,商业圈里一直讲究实力派,留后路也都是常识。
协议再怎么热烈,数字再怎么亮眼,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能不能落实——关税真的降低了,壁垒真拆掉了,出口企业能挣到钱,才是真正的本事。
毕竟对印度来讲,现在可不是挑三拣四的好时机,要把道路铺宽一点,经济才能稳稳当当地向前走。
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